 
					遗忘68391335
				 
				不是城中村
你要是问起菏泽22中为啥新初一有将近100个班,估计不少人都得愣一下:这得多少孩子啊?
其实,背后的道道还真不是一时半会能理清的。
要说原因,老城改造算头一号——但里面的细节,远比一句“拆迁”复杂。
我小时候家就在菏泽老城区里,那时候街巷里都是低低矮矮的院子,说白了,跟北京的四合院有点类似。
推开门,院子里常见一棵槐树,瓦片挨得紧紧的,夏天下雨打在上面,声音清脆得很。
你上柏青大厦顶上一望,全是密密麻麻的鱼鳞瓦,人家挨人家,日脚都不见得照得到地。
可这十来二十年的变化,咋说呢,真不亚于翻天覆地。
老院子一批批拆掉,原地长起了二三十层的大高楼,人口一下子就扎堆了。
原来一家院子,两三口人,现在一层楼能住下七八家,人一多,孩子自然多。
有时候我走在老城区,感觉这地方和深圳那些城中村又不太一样。
深圳的村子是农民房,乱七八糟一片,菏泽这边原先顶多算大户人家的老宅院,虽说破,但也讲究个规矩。
可如今,楼房拔地而起,原来那些院子变成了几十米高的水泥盒子,谁还记得过去啥样?
说到学校划片,这里面门道就更多了。
你看,原先老院子稀稀拉拉,招生片区划得也不算大。
改成高楼后,原来片区的人口能翻几倍,甚至十几倍。
你要说把重点初中的招生区域缩成老城那么点地方,谁都不乐意。
毕竟,老居民还认这个片区归属,要是真缩了,矛盾当场就来了。
别说家长不干,连街坊都要闹腾。
最后学校没法子,片区反倒还得越扩越大。
其实不止菏泽22中,菏泽12中、15中也是这路数。
像去年刚升级的新区那边,听说一个初中一届也得开六七十个班。
“大校额”这种现象,说到底,还是城市结构变了。
你看济南、青岛这些大城市也有类似情况,原本一些老住宅区拆迁后人流猛增,重点中学规模跟着“膨胀”。
只不过菏泽这边,更显眼罢了。
我家小侄子今年正好赶上初中分班,家里人还为划片的事儿操碎了心。
邻居王姨说,早几年她家那片就因为楼盘扎堆,孩子直接被分到了三公里外的新校区,天天接送跑断腿。
大家都觉得吧,这种“大校额”,一方面让更多孩子能进重点学校,但另一方面,班级一多,老师资源跟不上,谁都担心孩子被埋没。
有时回头想想,菏泽这些老院子拆掉了,高楼拔地而起,城市变得气派了,但小孩上学的路也变长了,教室里也挤满了陌生面孔。
不是城中村,却也不是以前那个温吞的老菏泽。
再过几年,谁知道还会怎么变呢?
兴许哪天,老码头的槐树又活了新枝,只不过底下站着的,不再是以前那些爱穿布鞋的老人,而是喊着作业太多的孩子罢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