鹅汤锅
“笑到手机掉粪桶”的段子,居然把菏泽曹县送上热搜?
别怀疑,这条1.2亿播放的视频,只是用山东口音数了数“农村一天吃几顿”,就把全国网友笑到原地劈叉。
有人翻出小四爷的老底:2014年在青岛码头搬冻鱼,零下20的仓库里,他拿冻鳕鱼当稿纸,把段子写在冰碴子上,写完揣怀里,到家字儿化了,只剩一肚子“冷笑话”。
那会儿没人听,他把段子讲给海风,海风又还给黑夜。
2021年《脱口秀大会》海选,节目组嫌他“土味超标”,一刀剪得只剩一句“我村通网了”。
观众没记住他,他却把舞台当镜子,回村后把母亲盖大棚那块“透明塑料布”写进梗——“穷得透明,抬头一看,星星都替我尴尬”,一句话炸出300万点赞。
CBNData最新报告,今年一季度乡村脱口秀增速137%,小四爷一个人扛了30%流量。
菏泽文旅连夜上线“曹县梗一日游”:上午看塑料大棚,下午学山东倒装句,晚上吃大锅菜,七天搜索量暴涨480%。
别小看这波,文旅账号后台显示,四成订单来自北上广的打工人,专门请假去“笑两天”。
直播间里,有人刷屏问他“红了啥感觉”,他正扒拉一口妈妈蒸的杂面馍,嘟囔一句:“红不红天说了算,包袱响不响耳朵知道。”屏幕前的都市人突然破防——原来焦虑也能被一口馍嚼碎。
一个搬过冻鱼的农村娃,把苦日子抖成包袱,让大厂螺丝钉们在地铁里笑到坐过站。
说白了,大家不是冲段子,是冲那份“苦里翻糖”的松弛感。
工资不涨、房租飞涨,但至少还有5分钟,可以不管KPI,只管傻笑。
有人吐槽“乡村脱口秀”门槛低,谁都能说两句。
还真别酸,小四爷把“添饭”写成“家庭版内卷”,奶奶每喊一次,他就多一层生存焦虑,一秒把干饭梗升级成社会命题。
土味外壳里裹着人性,这才是真功夫。
最扎心的是,他红了也没搬去大城市,依旧住奶奶家西屋,晚上10点下播,11点帮母亲收大棚帘子。
网友笑他“全网最晚下班”,他回:“地不等人,段子可以明天再写,菜一夜冻坏,全家喝西北风。”一句话把浪漫滤镜砸得稀碎,却顺手给“躺平党”一记耳光——想赢,先得把今天的草拔完。
看完他的轨迹,很多人把辞职信又塞回抽屉:原来不是岗位low,是视角歪。
把冻鱼写成“海鲜界的社畜”,把塑料布写成“穷人的星空”,再普通的日常也能开梗。
生活不是缺素材,是缺一双愿意自嘲的眼睛。
下次emo,不妨学小四爷,把烂事写成段子,发给自己,笑完再睡。
包袱响了,坏情绪也就地解散。
毕竟,天不会一直亮,但耳朵永远认得出真诚的声音。
